欢迎访问宜昌市点军区人民法院官方网站,今天是:

法官手记 | 于法理与情理之间,寻那束公正的微光

2025-10-29 17:03
来源: 本院
    浏览: 129

“张法官,谢谢您……感谢您这么认真地调查事实,我们双方已经谈妥了,他们答应把钱给我。您什么时候方便?我过来交撤诉申请。这个案子,真是委屈您了……”电话那头,原告的声音带着久违的轻松。而此刻的我,正伏案疾书,撰写这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审理报告,逐字斟酌鉴定意见中的每一个不确定项。

数月过去,这起看似平凡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,却成了我法官生涯中第一起当庭被申请回避、并被提请检察监督的案件 —— 它像枚投入心湖的石子,漾开难以平息的涟漪。如今尘埃落定,回首来路,百感交集。

初次翻开卷宗,标的额近两百万的工程,证据却单薄得令人心悬——除了原告自制的结算表,仅余几页微信截图和几张现场照片。一股无力感悄然爬上心头,我预感到,这绝不会是简单的案子。


迷局:迷雾之后,是更深的迷宫 


原告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,对面坐着的是当地三家颇具规模的建筑公司和劳务公司。来领取传票时,原告负责人双手紧张地搓着,眼神里满是焦虑与无助。“张法官,我们真是走投无路了。活儿干完了,场地他们都用上了,可钱一分没拿到,我们等不起啊……”他声音微颤,鬓角的白发在法院的灯光下格外刺眼。我放缓语气:“您别急,法律重证据,但也尊重事实。开庭时把事情经过说清楚,回去尽量再收集更多的证据交给我们,法院会依法查明事实的。”

看着他带来的证据——与立案时如出一辙的单薄,我能想象出他们维权时的窘迫。因为没有签订书面合同,施工过程缺乏签证单,当权益受损时,他们连明确的被告都难以确定。最终只能将施工中接触过的三家公司一并起诉,后又发现其中一家确实无关,只能撤诉。那一刻,同情之余,我更坚定了决心:定要为他们拨开这重重迷雾。我深知,此番权衡的,不仅是是非曲直,更关系着一个微小企业的生死存亡。


 突围:抽丝剥茧,寻觅真相之钥 


庭审伊始便阻力重重。被告律师态度强硬,矢口否认:“我们与原告毫无合同关系!索要工程款毫无依据!”面对如此局面,我知道,唯有耐心抽丝剥茧,才能理清背后的法律关系。

经过层层追问,被告坚不可摧的防线开始出现裂痕。我们逐步锁定微信聊天对象的所属公司,结合被告提交的合同及与上游的结算报告,初步确认了与原告形成事实合同关系的主体。然而,施工范围、工程量、价款计算方式依然成谜。




我们数次踏勘现场。第一次无功而返;第二次,我们要求双方施工负责人必须到场。当被告派出的正是微信中的联系人时,我们郑重告知虚假陈述的法律后果。经过数小时的逐项核对,施工项目与范围终于大致清晰。对于争议部分,我们第三次组织现场查勘,并借助司法鉴定夯实事实基础。过程繁琐耗时,但每想到离真相更近一步,便觉得一切值得。由于缺乏价款约定,鉴定机构分别按被告与上游的结算标准和国家定额进行了造价鉴定。


冰点:当庭风波与信任的淬炼 


鉴定意见出炉后,二次开庭时,我对关键事实连续发问。因原告负责人前后表述稍有出入,我追问了几句。突然,被告律师高声喊道:“申请审判员回避!理由是其进行诱导性发问,无法公正审理!”话音落下,法庭空气瞬间凝固。意外与压力如冰水淋头,但我很快镇定下来,宣布休庭依法处理回避程序。经审查,回避申请被驳回。对方不服,提交复议申请并前往检察院提请监督,但均未获支持。

这场风波让我清醒地认识到:判决可以定分,却未必能止争。要让原告早日拿到血汗钱,调解才是最优解。此后,我将工作重心转向调解。鉴于被告律师沟通困难,我辗转联系上其公司分管负责人。


破冰:在法律与现实间的摆渡 


我与双方分别恳谈,剖析利弊,解释法理。起初,原告满腹委屈,被告强硬推诿。但我未曾放弃,每一次沟通都用心倾听,耐心疏导。

与被告方,我陈明利害:“现有证据表明,原告完成施工是事实,工程量也已确认。一旦判决,贵司不仅要支付款项,还将面临信誉损失。在事实面前,理性选择比强硬态度更有价值。”

与原告方,我疏导劝解:“你们的处境,我们都理解。但证据规则的刚性必须遵守。因前期未明确约定价款,判决后很可能上诉,二审至少半年。若能调解尽快拿到工程款,让企业重获生机,是不是比一场胜负难料、耗时费力的诉讼更符合你们的根本利益?”

渐渐地,双方的态度开始松动,剑拔弩张的气氛悄然化解。

那段时间,我仿佛一个在法律与现实间的摆渡人。眼看调解期限将至,被告律师突然来电,语气前所未有地谦和:“张法官,我们已初步达成方案,只剩细节协商,请您再等等,先别下判。”我同意宽限一周,同时着手梳理案情,撰写审理报告,以防万一。




当双方最终握手言和,原告负责人在撤诉笔录上签字时,激动之情溢于言表。

“回去好好经营。记住这次教训,以后让书面合同走在干活前面。”我轻声叮嘱。那一刻,法律的庄严与司法的温情,达成了微妙的统一。

望着他如释重负的背影消失在门口,我不禁长舒一口气。窗外,云开雾散,阳光正好。一股暖流在心间荡漾,驱散了连日的疲惫。

此案的审结,于我是一次深刻的职业洗礼,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“法官”二字的千钧重量。我们翻阅的不仅是卷宗,更是当事人的人生;守护的不仅是冰冷的法条,更是活生生的公平正义。

对弱势群体而言,法律应该是他们最可信赖的盾牌。司法的过程,既要有厘清是非的刚性力量,也要有化解矛盾的柔性智慧。用专业拨开迷雾,用耐心传递温度——这,是我们的职责,也是我们不变的追求。